无损检测的核心在于在不破坏被测对象的前提下,评估其是否符合既定的技术要求。产品若未能满足既定要求,便被视为缺陷。而技术诊断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正是用于发现和定位这些缺陷的关键。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等手段,无损检测能够获取必要的信息。
在进行无损检测时,尤其是视觉测量、毛细管、磁性、超声波等方法时,被检测对象的表面状态至关重要,特别是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数值直接影响检测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视觉测量:
要求:表面粗糙度应通过认证的证书进行验证,或与样品表面粗糙度值一致。
工具:复式显微镜、轮廓仪等。
毛细管法:
第一和第二灵敏度等级:表面粗糙度应不超过Ra3.2(Rz20)。
第三灵敏度等级:在无发光或着色背景的条件下,允许表面粗糙度Rz不超过或等于40微米(Ra不超过或等于10微米)。
第四灵敏度等级:Rz应不超过80微米。
磁粉检测法:
条件灵敏度级别:根据可检测缺陷的大小,设定三个条件灵敏度级别:A、B、C。
条件灵敏度A:Ra不超过或等于2.5微米。
灵敏度B和C:Ra不超过或等于10微米。
粗糙度影响:粗糙表面(Rz>40微米)会导致灵敏度降低,条件灵敏度水平不予规范。
超声波检测:
最佳粗糙度范围:Rz在20至40微米之间。
粗糙度影响:较大的粗糙度(Rz超过40微米)会导致灵敏度降低和不稳定性;较小的粗糙度(Rz小于20微米)会减弱摩擦特性,导致接触液体从换能器下滑出。
在测量过程中,获得整个样品表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至关重要。然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应通过指定从国家标准中选取的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数值来确定。因此,对于每个样品,选择与测量值最接近的标准中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并将其纳入样品护照中,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